在一年一度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戏码最重的中国总理开幕致辞永远聚集着全世界关注的目光,今年也不例外。在9月10日举行的2014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李克强总理洋洋洒洒5000余字的开幕致辞坦诚坚定,在向外界传递信心的同时,更为人们描绘了一幅真实可信、雄心勃勃的改革创新蓝图。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当天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李总理当天的致辞以改革创新为主线,全面诠释中国经济的新常态新发展,无论是对中国经济现状的解读,还是对未来改革发展道路的规划,乃至在阐述中国与世界之间的关系等方面,都让人们感觉亮点频出、耳目一新。
亮点一:突出创造就业在经济增长中的分量
在对中国经济现状解读方面,针对外界对于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存在的普遍担心,李总理再次强调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处于合理区间,风险可控,目标可达,向外界传递出坚定的中国信心。与此同时,总理尤其强调对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视,特别在创造就业方面成绩斐然。除提供了前8个月创造近千万就业这一令人艳羡的数据之外,致辞中新登记注册企业“井喷式增长”以及“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等提法都让人们体会到中国政府促增长的着力目标和用心良苦。
“在解读经济增长现状时如此不惜笔墨地突出创造就业的地位,不能不说是今年总理讲话的一大亮点。”陈凤英表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除继续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扩大第三产业进而提升就业容量外,通过政府简政放权鼓励大众创业、草根创业已成为中国政府促进就业增长的新思路。 〉〉〉〉 04
亮点二:机制体制创新成为改革新课题
中国经济改革转型已在途中,但陈凤英认为,到目前为止,我们更多的努力还停留在理论性改革阶段,重点大多集中在财税改革、金融改革、新城镇建设、行业调整等具体领域,相比之下体制、机制、制度创新凤毛麟角。令人欣慰的是,崭新的一页即将开启。李总理在致辞中明确提出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步伐是创新的应有之意。“中国经济每一回破茧成蝶,靠的都是创新。创新不单是技术创新,更包括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他说,“中国30多年来改革开放本身就是规模宏大的创新行动,今后创新发展的巨大潜能仍然蕴藏在制度变革之中。”
陈凤英认为,相比于财税改革、金融改革等具体领域的创新,机制体制创新更具有全局意义,更能体现一国政策制定的长远规划,也表明政策制定者对于国家改革发展问题有了更成熟的考虑。
亮点三:法治经济为改革保驾护航
在强调政府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时,李总理提出政府必须当好市场秩序的“裁判员”和改革创新的“守护神”,指出“宽容违法者,就是对守法者的不公”,甚至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陈凤英认为,李总理的上述言论实际上是在建设法治国家的基础上提出的法治经济的概念。
“市场经济应该也必须是法治经济,必须严惩违法者,尊重守法者。这是通过法治确保公平的大课题,难以攻克但不容绕过。”她说,“将法治经济提升到战略高度,能够为未来的改革保驾护航。”
亮点四:明确全球化时代的区域合作态度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区域合作出现了很多机遇,也面临着更多挑战。特别是对于中国的崛起,国际社会对于中国将如何处理与世界的关系有着各种各样的疑虑。为此,李总理在9日与企业家交流及10日的开幕致辞中反复强调中国与他国利益依存、命运休戚与共。对于中国来说,国内与国际市场同样重要。“我们倡导开放公平的全球统一大市场,支持多边自贸安排和双边自贸区建设‘两个轮子一起转’,努力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更不赞成打贸易战。”李总理在致辞中说。
陈凤英认为,强调结合多边与双边机制以及建设更高标准自贸区,表明了中国在全球化时代对于区域合作的兼容并包态度。这在当前TPP(跨太平洋经济伙伴协议)、REC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议)及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等框架彼此牵制的背景下,无疑提出了极具建设性的多赢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