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协会
资讯动态
品牌活动
研究培训
政策规划
行业自律
党的建设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动态 > 行业要闻

民企、就业、数字经济…这场发布会,信息量很大!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23-03-03

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今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大会新闻发言人郭卫民向中外媒体介绍了本次大会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大会会期7天半

郭卫民介绍,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将于3月4日下午3时在人民大会堂开幕,3月11日下午闭幕,会期7天半。

大会主要议程是:听取和审议全国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和提案工作情况的报告;列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听取并讨论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其他有关报告;审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修正案、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政治决议等决议和报告;选举产生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和常务委员。

会议期间,将安排开幕会、闭幕会以及两次大会发言,安排8次小组会议。开幕会、闭幕会将邀请外国驻华使节旁听。现在大会筹备工作已经全部准备就绪。

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

在回答记者提问环节,郭卫民谈及我国宏观经济形势时表示,委员们普遍认为,2022年我国努力克服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新冠疫情、自然灾害等超预期因素的冲击,保持了宏观经济大盘总体稳定,国民经济顶住压力再上新台阶,成绩来之不易。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国际政治经济局势持续动荡,主要经济体政策调整的外溢效果不断显现,经济恢复的基础还不牢固。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在市场规模、产业体系、人力资源等方面具有雄厚基础,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2023年要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把稳增长放在首要位置,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委员们建议,要以实质性改革举措改善预期,提振信心,重点把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各项任务尽快落到实处。要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恢复和扩大消费。要加强政策引导,推动传统产业及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引导金融机构更好服务小微企业和创新发展。要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转型。委员们还围绕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扩大居民消费等一系列具体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民营企业的舞台将更加宽广

在回答记者关于“如何提振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信心”的问题时,郭卫民表示,近年来在疫情的反复冲击下,一些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经营压力加大,部分民营企业家处境困难。

 “关于当前推动民营企业发展,有的委员建议,要进一步完善产权保护制度,落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的产权保护制度。有的委员建议,发挥民企机制灵活、创新力强、决策高效等优势,在一些重点行业和领域,放宽民营企业的市场准入。有的委员建议,要建立对民营企业无事不扰制度,要创新金融服务民营企业模式,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支持力度,帮助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还有的委员提出,在国家层面建立企业家荣誉制度,表彰包括民营企业家在内的优秀企业家。委员们提出的不少建议都得到了政府主管部门的重视和采纳。委员们表示,今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民营经济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民营企业的舞台将更加宽广。”郭卫民说。

为稳就业提供有力保障

针对如何促进就业,郭卫民谈到,委员们认为今年就业总量压力确实比较大,仅高校毕业生预计有1150多万人。劳动者的技能素养与岗位需求存在落差,结构性的矛盾也比较突出,稳就业仍然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但同时,随着防疫政策优化调整和稳经济各项举措的进一步落实,我国经济将持续恢复,将为稳就业提供坚实支撑。各地各部门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举措落地实施,也将为稳就业提供有力保障。

郭卫民介绍,关于如何促进就业,委员们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有的委员认为企业稳就业才能稳,企业壮大就业才能壮大,要把现有的企业维护好、发展好。也有的委员指出,要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在财政、税收、社保等方面的扶持和优惠力度,保持和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有的委员认为,应加强对快递、外卖、网约车等从业人员的权益保障,积极推动和引导新就业形态的发展。有的委员认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要创新工作思路和办法,出台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帮扶。有的委员指出,要大力宣传引导社会更加重视技能的观念,创造人尽其才的空间,使人才的成长和流动与国家的发展、社会需求更加契合。同时还有委员提出要加强对脱贫人员、农民工等重点人群的就业保障。

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基础

就数字经济这一热点,郭卫民表示,委员们认为数字技术对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对未来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郭卫民说:“我国数字经济在关键元器件和工业软件等核心技术上仍面临着‘卡脖子’风险,必须抓紧补齐关键短版,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基础;要加快数据流通市场化建设,用好用足数据资源;要推动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主动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特征,既要防范安全风险,又要防范发展受阻的风险,把监管纳入到法治框架之中;要加强安全体系建设,筑牢我国数字安全屏障。委员的很多建议都向政府有关部门报送,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建言咨政的同时,许多科技界和企业家委员积极投身实践,致力于数字经济研究和应用,推动数字技术赋能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