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颁布的《预算法》对中央银行经理国库制度的确认,再次凸显了央行经理国库制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集中体现在对政府现金管理的制度和技术性支撑上。通过国库单一账户(TSA)和以此为基础的“两个直达”,央行经理国库制能够最优地融合现代国库现金管理的三个核心理念——安全、高效和市场化原则。
政府现金管理系统的功能与选择
现金是所有党政机构能够定期合法获取和保障其职责的最重要的公共资源。保障这些资源的安全、高效和尽量采用市场化原则运作,早已成为许多国家的共识和公共组织的基本责任。现代公共管理赋予了管理者广泛的现金管理责任,这通常意味着公共部门必须具有规定收款途径、款项支付时间与方式以及现金余额投资的决策权,但只有在得到金融系统有效服务的前提下,这些决策才能得以真正的贯彻落实,因而银行安排在现代国库现金管理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
一个完整的政府(国库)现金管理系统大致包括五个基本要素:(1)现金预算与预测,(2)收款凭证的获取与管理,(3)资金的利用和支付机制,(4)剩余现金余额的确认和投资,(5)短期资金的筹集。有些国家还将外汇管理纳入现金管理系统,后者还需要做好与债务管理系统的衔接以确保按时还本付息。尽管因国家而异,但绝大多数政府现金管理体系的主要任务,都是以最低的成本确保在必要时有足够的可使用现金,而理想目标则是在满足现金需要的前提下,持有最少的现金余额。为此,现金管理系统应明确划分为现金流入管理、现金流出管理和现金余额管理三个模块。由于一年中总会有现金余额超出近期支付所需,这些多余的部分称为剩余现金余额,通常可以用于投资获利。由于各种原因,目前中国各级政府(特别是高层级政府)的剩余现金余额规模庞大,但妥善管理的经验依然不足。
依集中化程度不同,现金管理系统大致区分为两类模式。第一类是以TSA为核心的集中化模式,本级政府和预算单位的全部现金流入和支付都通过TSA进出。这种体制不需要强大的内部控制,只授权很少的人员进入这一账户。在TSA机制下,每级政府通常只需要使用一到两个集中性的财政存款账户,即可自动调剂各机构的现金需求余缺。由于TSA由中央银行掌管,中央银行还可以利用它贯彻货币政策。目前绝大多数经合组织(OECD)成员国家和多数发展中国家采用该模式。
与此相对应的是分散化现金管理模式。每个政府机构都可自行选择商业银行,建立和使用自己独立的财政存款账户,因而在现金管理方面拥有很高的自主权。美国是这种模式的代表。与集中化模式相比,分散化模式的相对劣势十分明显:需要额外的、严密的内控机制和健全而强大的法律体系的支撑,这些条件在中国并不具备;依赖大量的分散化账户来管理政府现金,不仅带来高昂的管理成本和交易成本,也难以提升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和增强各机构间现金余缺的调配能力。
概括地讲,分散化模式的最大软肋,在于无法实现政府现金余额的集中化管理,而集中化正是任何良好的政府现金管理绝对必要的前提条件。在集中化模式的TSA机制下,对现金余额的集中化管理变得简单易行,收益率也非常可观。集中化模式并非没有缺点,主要是在预测各机构的现金需求和确定其剩余现金余额的准确性方面,不如分散化模式来得有效。但相对于集中化管理带来的收益相比,这些缺陷则微不足道。集中化模式的一个特别重要的优势是:机构现金的不足可以在政府内部进行调剂,即通过其他机构的现金余额来弥补某些机构的现金缺口,从而大量节省不必要的举债与利息支付。此外,至少在中国的特定环境下,现金管理并非财政部门、也非预算单位最重要的职责,不宜作为其日常工作的主要目标。在这种情况下,由央行承担起日常基础的国库现金管理之职,显得尤其合理与必要。国库经理制与此十分契合。
安全与高效
国库经理制的核心是央行以出纳机关的角色经理国库业务,它包含或完全包容TSA机制与“两个直达”这两个现代国库体制中的核心成分。TSA指政府在央行开设财政存款账户,该账户的持有人为政府整体(不是部门)。在流向供应商或最终收款人之前,全部财政资金都存放于该账户(剩余现金投资部分除外)。该机制具有三个特别明显而重要的优势:现金余额的集中化管理,使国库同时实现对TSA和支出部门分账户的管理与运作成为可能以及实现财政交易和信息集中化追踪与监控的前提条件。更一般地讲,TSA为轴心的国库现金管理模式可一举解决好几个问题:对政府现金余额的准确和及时评估、实时监督预算执行与赤字、减少现金闲置与举债需求、降低融资成本、调度各机构的日常现金余额以及最大限度地减少拖欠。这些优势只有在TSA机制下才能充分有效地实现。
在该机制下,支出部门在中央银行开立账户作为TSA的附属账户。为确保现金余额的集中化,支出机构的账户是零余额账户—该账户上的钱必须实时转移到(通常)TSA上;央银每天营业终了时,可汇总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包括所有政府账户的现金余额)。这些机能所高度依赖的银行间资金清算系统和相关的信息基础设施,中国的央行系统早已具备并日趋成熟。
TSA开设于央行的理由主要有两点。首先是安全性。央行作为垄断货币发行的权力机关,并不对外从事盈利性贷款等商业性金融活动,最有条件保障政府现金存款的安全。商业银行作为追求利润目标的公司实体,遭受风险损失的可能性要高得多。其次是支持货币政策。通过对TSA余额的追踪与监控,央行可获得一个强有力的工具,以中和政府财政活动引起的银根过度松紧和货币供应量波动。在实践中,政府收入的大量增加将导致存款激增,假如这种情况发生在商业银行的账户上,那么盈利动机将驱使商业银行大量增加贷款,从而对宏观经济造成过度刺激。相比之下,由于政府存款转移到TSA上,央行可通过对货币政策工具的运作来解决此类问题。
安全与高效也体现在“两个直达”上。国库经理制包含了财政资金缴纳直达TSA、支付从TSA直达供应商或收款人的内在要求。与高度分散、极难监管的财政专户体制相比,“两个直达”不仅大幅提升了银行系统处理国库现金流入、流出的速度与效率,节省了管理成本,而且最大程度地减少了不必要的中间环节,从而将违规、腐败、截留、挪用等风险控制在最低水平。对于守护纳税人钱包而言,这个优势意义重大。
市场化运作
国库经理制与现代国库管理崇尚的市场原则高度兼容。经理制尊重政府财政部门的决策者角色,同时确认央行作为出纳机关包含的两个角色:决策执行者与金融服务提供者。在两者的相互关系中,政府财政部门实际上是央行的客户,央行向这一特殊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并就国库存款余额支付利息。其特殊性在于:一方面,央行向政府提供的多种金融服务比商业银行更为便利、更为优惠,但央行在向政府提供金融服务的同时,也禁止向政府透支或提供类似资助。另一方面,央行履行职责时不受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当然,央行的独立性是相对的。央行必须接受政府对其内部事务(行政决策、人员任免、会计处理和红利分配等)的管理。
特别重要的是,央行受政府委托负责管理TSA,并为所有政府部门和机构开立分账户。通过对这些账户的运作与管理,央行保持对政府与机构的现金流入、流出与余额及其变动的会计记录,并向政府提供相关信息。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政府部门或机构,能够如同央行国库那样,有能力对公款流入、流出和余额及其变动,进行逐笔、全程和实时的会计记录。这些一手的“原始”信息对于审计监督以及财政管理的其他目的与功能,都深具意义。